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新华网官方力荐!稻盛和夫经典著作,总结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先生70多年工作经验,季羡林、张瑞敏、马云、俞敏洪、陈春花、樊登等倾情推荐!诠释一切成功皆源自于热爱!“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指引当下年轻人的职场哲学!深受广大年轻人喜爱,屡获各大管理学图书畅销榜前列;樊登读书重磅解读;长期占据亚马逊哲学理论类电子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有声书和电子书在Kindle/喜马拉雅/微信读书/掌阅等各大平台上架;抖音平台力荐!覆盖超2亿用户;多家企业团购,内部培训学习,覆盖房地产、咨询机构、快消、互联网、软件开发行业。常读常新的能量之书,成年人的推荐阅读之书,给浮躁的当下,开一剂良方。
《干法》完整阐释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看法、做法。从字面上讲,《干法》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这本书的重点,专注于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在浮躁的当下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干法》既是稻盛先生70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分享,也是被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哲学。尤其是,它不是被简单地误读为,“只要埋头苦干,经年累月就能成功”的鸡汤说教,它是“不能放弃对自我的人生责任”的信念。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是仅次于日本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优选的利润。这个利润也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的优选利润。现任京瓷名誉会长、KDDI优选顾问、日航名誉顾问。1983年创办盛和塾,向企业家塾生义务传授经营哲学,现在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过9000人。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同年设立了一个像诺贝尔奖一样的国际奖项——“京都奖”。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1章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为什么要工作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工作造就人格
"靠前"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那些智慧迸发的瞬间
乍看的不幸,实际上是幸事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要每天反省
第2章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如何投入工作
改变"心态"
"迷恋"工作
感动给人注入新的动力
"抱着产品睡"
倾听"产品的哭泣声"
成为"自燃型"的人
勇于在"旋涡中心"工作
第3章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不断树立"高目标"
首先"必须得想"
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
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乃是自然的机理
第4章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
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
比昨天更进一步
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苦难和成功都是考验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哪怕险峻高山,也要垂直攀登
第5章追求"完美主义":怎样才能出色工作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橡皮绝对擦不掉的错误
重要的是"注重细节"
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就定能成功
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
不是"很好",而是"完美"
第6章"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
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扫地"改变人生
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
既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现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将创造发明导向成功的"正确的地图"
结语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做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附录干法:经营者应该怎样工作
盛和塾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为什么而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为了吃饭获取报酬,就是劳动的价值,就是工作首要的意义。
诚然,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这没有错。然而,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只为了吃饭这一个目的吗?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
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此。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等了不起的作用。
我曾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听过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的话,很受感动。他说:
树木里宿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我们工作的精湛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
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只有终身努力、埋头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
木匠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用工具修筑漂亮的房屋,不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更在于磨炼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我在这位师傅的肺腑之言中听出了这样的意蕴。
他已70多岁,只有小学毕业,职业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几十年间只从事这一项工作,又苦又累,不胜厌烦,有时也想辞职不干,但他还是承受住了这种种劳苦,勤奋工作,潜心钻研。在这样的过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所以才能说出如此语重心长的人生感悟。
像这位木工师傅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我的心。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地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每次与这样的人接触,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这一行为的神圣性。
同时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你们承担着对未来的责任,在工作中切不可好逸恶劳,不要逃避困难。希望你们秉持一颗纯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时你们或许会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此时,希望你们记住下面这句话:
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工作造就人格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干,这一点很重要。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国领事对谈时,听到这样的话: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不胜枚举。只要翻开伟人们的传记,随处可见。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
在这个村落里,主要的劳动内容是烧荒式的农业,作物是甘薯。
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这样的观念。村民们通过工作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炼自己的人格。
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
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作得精细的人就会被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的成果——田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田头工作出色、工作成果显著的人,就被认为是优秀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对他们来说,劳动是获取生活食粮的手段,同时也是磨炼心志、修炼人格的手段。“出色的工作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这种简朴却切中肯綮的劳动观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
而在给人类带来近代文明的西方社会里,从基督教思想起源,“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相当普及。这一点在《圣经》一开头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达得十分清楚。
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被赶出伊甸乐园。原来在乐园里他们不需要劳动,但遭放逐后,为了得到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
P2-8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等 |
ISBN | 9787111635574 |
条码 | 9787111635574 |
编者 | (日)稻盛和夫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21-07-01 00:00:00.0 |
开本 | 32开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36 |
字数 | |
版次 | 1 |
印次 | 13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