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
《神经科学》第4版由韩济生院士主编。本书从第1版开始,历经30年,不断再版。为全面展现这一高度综合与交叉的学科近年的发展变化,《神经科学》第4版兼顾技术与理论的重要性,从9篇增至12篇,篇幅从61章增至88章,如将发展较快的“神经胶质细胞”“理论神经科学”等内容拓展为篇,并特设“类脑智能”“神经调控”等篇,以介绍当前热点及新兴领域。第4版作者团队从第3版的107位增至174位,来自世界各地重要的神经科学研究单位。各篇起始均有引言概述本篇主要内涵、编写思路和重点,方便读者阅读使用。
主编简介韩济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习教授(神经生物学),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从1965 年开始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研制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用于治疗急慢性疼痛、成瘾、不孕不育和孤独症。研究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RO1 科研基金(1987—2)及重点基金(23—28)。任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科技部“973计划”(针麻原理研究)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杂志及专著上发表论文 5 余篇,SCI 引用 1 万余次。主编《神经科学》(第 1 ~ 4 版)(1993、1999、28、222)。培养博士 88 名,博士后 18 名,进修医师 1 余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5)、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6)、吴阶平医学奖(211)、国际疼痛学会(IASP)荣誉会员(212)、国际针灸联合会科技特殊贡献天圣铜人奖(217)、谢赫·扎耶德国际传统医学奖针灸金奖(222)。1979 年以来应邀到 27 个国家或地区 1 余所大学演讲 27 次。创建北京神经科学会(1987)和中国疼痛学会(1989),曾任世界卫生组织(WHO)科学顾问(1994—2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学术顾问(1991—1993),瑞典隆德皇家学院国际院士(1987—)。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创始主任委员及终身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创始主编及名誉主编;《生理科学进展》杂志名誉主编;国际标准化机构(ISO)第 249 技术委员会项目负责人之一,负责制定电针仪国际标准。
目录上卷第 1 章 形态学方法 3第一节 神经束路追踪法 3第二节 化学神经解剖学方法 12第 2 章 生理药理学方法 24第一节 脑立体定位 24第二节 脑组织内推挽灌流与微透析 26第三节 神经递质的检测 29第四节 脑内微量给药 31第五节 脊髓水平给药与灌流 34第六节 脑组织定点损毁 37第 3 章 电生理学方法 39第一节 脑电图和诱发电位 40第二节 细胞外记录 43第三节 神经元单位放电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 46第四节 膜片钳技术 50第五节 膜片钳技术的扩展与神经电化学方法 56第 4 章 光学成像方法 62第一节 观测神经系统结构的光学成像方法 62第二节 观测神经元电活动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光学方法 69第三节 控制生物活性分子释放和神经元电活动的光学方法 75第四节 光学成像方法中的信号、噪声与光毒性 76第五节 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 77第 1 篇 神经系统的现代研究方法第 5 章 电镜成像方法 80第一节 电子显微成像概述 80第二节 常规电镜方法 82第三节 前沿电镜技术 88第 6 章 脑功能成像 98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99第二节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机制 101第三节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基本方法 104第四节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应用举例 108第五节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近期新发展 111第六节 非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手段 114第 7 章 遗传学方法 118第一节 正向遗传学方法 118第二节 反向遗传学方法 121第三节 光 / 化学遗传学方法 129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132第 8 章 行为学方法 134第一节 行为学研究涉及的动物伦理 135第二节 行为学的神经基础 135第三节 普通行为学指标 136第四节 模式动物和动物模型 137第五节 学习记忆及其相关脑疾病模型 137第六节 精神疾病模型 148第七节 神经疾病模型 152第 2 篇 神经元、突触与微环路第 1 章 神经元的基本细胞生物学 157第一节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57第二节 神经元的细胞器及其功能 163第三节 神经元的轴浆运输 171第四节 不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174第 2 章 神经元的离子通道 178第一节 钾离子通道 178第二节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186第三节 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189第四节 氯离子通道 194第五节 温度敏感 TRP 通道 197第六节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199第七节 机械门控 Piezo 离子通道 204第八节 总结 208第 3 章 神经元的膜电位与电学性质 210第一节 神经元的膜电位 210第二节 神经元的电学性质 216第三节 总结 222第 4 章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 223第一节 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发放模式 223第二节 动作电位的离子通道机制 226第三节 动作电位产生的 Hodgkin-Huxley数学模型和理论 230第四节 动作电位产生的亚细胞位点 238第五节 动作电位的传导 239第六节 动作电位传输的 Hodgkin-Huxley电缆理论 241第七节 总结 244第 5 章 神经递质的释放及其调控 246第一节 神经信号突触传递 246第二节 神经分泌的兴奋_释放偶联 254第三节 神经递质囊泡释放的分子机制 264第四节 神经递质释放与突触传递可塑性 275第五节 总结 277第 6 章 神经递质的受体和信号转导 279第一节 神经递质的受体 280第二节 G 蛋白及其靶分子 287第三节 第二信使 291第四节 蛋白激酶和磷酸酶作为第二信使的最后靶分子 294第五节 信息传导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 299第六节 细胞核内的信号转导 300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303第 7 章 突触信号的整合 306第一节 树突的形态和电学特性 306第二节 突触信号的传播 309第三节 突触输入整合的基本规则 311第四节 突触信号整合的计算意义 316第 8 章 微环路生理学 319第一节 微环路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319第二节 大脑皮质微环路 320第三节 其他脑区和物种中的微环路 326第四节 研究微环路的技术手段 331第五节 总结 334第 3 篇 胶质细胞第 1 章 星形胶质细胞 339第一节 星形胶质细胞的起源和发育 339第二节 星形胶质细胞的特性和生物学功能 342第 2 章 少突胶质细胞 349第一节 少突胶质细胞的研究历程 349第二节 少突胶质细胞的发育 351第三节 髓鞘形成 358第四节 少突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363第 3 章 小胶质细胞 366第一节 小胶质细胞的发现与研究历程 366第二节 小胶质细胞的起源与发育 368第三节 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371第 4 章 施万细胞和其他胶质细胞 375第一节 施万细胞 375第二节 贝格曼胶质细胞 378第三节 穆勒胶质细胞 380第四节 嗅鞘细胞 383第五节 卫星胶质细胞 385第六节 皮肤胶质细胞 388第七节 肠胶质细胞 390第八节 室管膜伸长细胞 392第 5 章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395第一节 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395第二节 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403第 6 章 胶质细胞与疾病 412第一节 星形胶质细胞与疾病 412第二节 少突胶质细胞与疾病 415第三节 小胶质细胞与疾病 421第 4 篇 神经递质及受体第 1 章 乙酰胆碱 431第一节 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 432第二节 乙酰胆碱的囊泡储存和突触释放 434第三节 乙酰胆碱的失活 436第四节 中枢乙酰胆碱分布及胆碱能神经通路 438第五节 胆碱能受体 439第六节 胆碱能系统的生理与病理作用 446第 2 章 兴奋性氨基酸 450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递质——谷氨酸 450第二节 谷氨酸受体 452第三节 谷氨酸受体介导的生理功能和神经疾病 460第 3 章 抑制性氨基酸 464第一节 GABA 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464第二节 甘氨酸 475第三节 GABA 与甘氨酸共释放及其相互作用 482第四节 牛磺酸 483第 4 章 儿茶酚胺 486第一节 儿茶酚胺 487第二节 儿茶酚胺的脑内分布 494第三节 肾上腺素受体 498第四节 肾上腺素受体的生理功能 503第 5 章 多巴胺 510第一节 多巴胺神经元及其投射通路 511第二节 多巴胺的合成与代谢 513第三节 多巴胺分泌与检测 514第四节 多巴胺受体亚型与分布 519第五节 多巴胺受体的信号转导系统 521第六节 多巴胺自受体与反馈调节 523第七节 多巴胺转运体 525第八节 多巴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 527第九节 展望 533第 6 章 5- 羟色胺 535第一节 5- 羟色胺的合成和代谢 535第二节 5- 羟色胺神经元及其通路 539第三节 5- 羟色胺受体 541第四节 5- 羟色胺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549第五节 总结 556第 7 章 逆行信使 558第一节 反馈调节和逆行信号 558第二节 大脑中的逆行信使 560第三节 NO、CO 和内源性素的分子靶点及其下游信号通路 563第四节 NO、CO 和内源性素对突触可塑性的调节 565第五节 NO、CO 和内源性素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 569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570第 8 章 神经肽及其受体 572第一节 神经肽总论 572第二节 神经肽各论 577第 9 章 神经肽Ⅱ:阿片肽及其受体 595第一节 阿片受体 596第二节 阿片肽 608第三节 阿片肽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612第四节 阿片肽研究的展望 614第 5 篇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可塑性第 1 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分化 619第一节 神经细胞类型 620第二节 邻近的非神经细胞诱导神经系统产生并影响其型式发生 621第三节 诱导分子可以通过浓度梯度决定细胞多种命运 623第四节 神经细胞的多样性是外源性和内源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625第五节 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技术阐明哺乳早期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分化 631第 2 章 大脑皮质的发育 635第一节 大脑皮质的发育起源和细胞组成 635第二节 神经发生和胶质发生 638第三节 神经细胞迁移分化 643第四节 谱系相关的结构和功能组装 646第五节 大脑皮质的区域化 648第六节 大脑皮质的扩增和进化 650第 3 章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存活、发育与可塑性的调节因子 655第一节 概述 655第二节 神经营养因子 656第三节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657第四节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 660第五节 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存活与死亡的调控 664第六节 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发育 667第七节 神经营养因子与突触可塑性 668第八节 基于神经营养因子的药物研发 669第 4 章 轴突导向 672第一节 轴突导向研究回顾 672第二节 轴突导向的研究模型 673第三节 导向分子 676第四节 轴突导向机制 681第五节 轴突导向和神经细胞迁移 684第六节 轴突导向、神经可塑性及相关疾病 684第 5 章 树突发育 687第一节 树突发育研究概述 687第二节 树突发育的研究模型 689第三节 树突发育的细胞生物学 690第四节 树突的生长和分枝 694第五节 树突的导向 697第六节 树突之间相互作用以优化树突野 700第七节 树突的发育重塑 702第八节 树突与轴突的分化发育 703第九节 总结与展望 705第 6 章 突触的形成和发育 707第一节 引言 707第二节 突触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708第三节 突触形成的基本过程 710第四节 突触形成与维持异常相关疾病 725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727第 7 章 突触可塑性 729第一节 兴奋性突触可塑性 729第二节 抑制性突触长时程可塑性 746第三节 突触弹性 751第 8 章 神经干细胞 758第一节 神经干细胞的概念 758第二节 成年大脑内神经发生的发现过程 760第三节 成年大脑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 761第四节 成年大脑侧脑室下区的神经发生 766第五节 成年人大脑内的神经发生 771第六节 神经干细胞研究的前景 772第七节 总结 774第 9 章 神经再生与移植 776引言 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重要性 776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之前的经典移植实验 777第二节 成年中枢神经能否再生的分子机制 778第三节 损伤瘢痕对神经修复的影响 782第四节 细胞移植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 784第五节 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若干途径 790第 6 篇 感觉系统第 1 章 感觉系统总论 795第一节 感觉和感觉器官 795第二节 感受器信号及感觉信息的编码 796第三节 感觉通路及其信号编码和处理 798第四节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800第五节 总结 801第 2 章 视网膜 802第一节 眼的演化与结构 802第二节 视网膜的结构与细胞组成 804第三节 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感光分子机制 805第四节 视网膜中的神经环路与信息处理 807第 3 章 视觉中枢机制 812第一节 初级视觉中枢通路 813第二节 外膝体 814第三节 初级视皮质 816第四节 外纹状皮质 823第五节 色觉 828第六节 视觉系统的发育和可塑性 830第七节 总结 834第 4 章 听觉系统 836第一节 外周听觉系统 836第二节 耳蜗核 844第三节 橄榄核 847第四节 下丘核和上丘核 849第五节 听觉皮质 852第六节 发声的学习和产生 854第 5 章 嗅觉与味觉 859第一节 嗅觉与味觉对动物生存至关重要 859第二节 嗅觉 859第三节 味觉 871第 6 章 痛觉及其调制 877第一节 痛觉产生的机制 878第二节 痛觉调制 888第三节 疼痛的情绪和情感 893第 7 章 触-压觉、温度觉与痒觉 897第一节 触_压觉 897第二节 温度觉 907第三节 痒觉的外周与中枢机制 912第四节 总结 915第 8 章 内脏感觉:内源性感觉 917第一节 内脏传入 918第二节 内脏传入的中枢投射 924第三节 内源性感觉 930第四节 慢性内脏痛 931索引 i下卷第 7 篇 运动系统第 1 章 运动系统引论 941第一节 具有不同行为特征和神经基础的运动形式 941第二节 控制运动的主要神经结构 941第三节 运动控制的主要研究方法 943第 2 章 肌肉、外周感受器和脊髓的神经组构和运动功能 948第一节 肌小节是运动的动力之源 949第二节 运动单位是运动输出的最小功能单位 953第三节 外周感觉传入与脊髓神经元的直接联系是反射活动的基础 957第四节 脊髓神经网络是整合和协调脊髓反射的组构基础 963第五节 脊髓的运动控制功能和受损后的影响 970第 3 章 脑干运动控制 974第一节 网状结构是控制躯干运动和姿势的重要中枢 975第二节 前庭系统为控制躯体运动和姿势提供重要的头部运动方向信息 978第三节 脑干是控制眼肌及眼球运动的重要中枢 983第四节 前庭眼反射使视网膜的视觉信息图像在头部转动时保持稳定 996第 4 章 大脑皮质和随意运动的控制 1002第一节 大脑运动皮质在随意运动的计划、发起和调控中起关键主导作用 1003第二节 运动皮质的细胞类型、神经网络结构、功能表征布局和输出输入特征 1004第三节 主运动皮质在生成运动指令和编码运动参数中起重要作用 1012第四节 后顶叶和前运动皮质与高层次运动功能 1019第 5 章 小脑 1025第一节 根据外形和结构特征可将小脑分成三个前后向的叶和三个内外侧的纵区 1026第二节 小脑神经元环路的组成及其活动具有高度的规律性 1027第三节 小脑的三个功能部分具有不同的神经连接、进化起源和功能 1036第四节 小脑具有运动学习功能 1040第五节 小脑也具有调节内脏活动和奖赏认知等非躯体功能 1045第 6 章 基底神经节及其运动功能 1049第一节 引言 1049第二节 基底神经节的组成核群:细胞构筑与神经生理学特征 1050第三节 基底神经节的突触传入 1061第四节 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纹状体的投射 1063第五节 基底神经节突触传出通路 1065第六节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1067第七节 总结 1069第 8 篇 自主神经与神经内分泌调节第 1 章 自主神经系统 1075第一节 外周自主神经系统的构成 1075第二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结构 1079第三节 自主神经_效应器传递 1081第四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1086第五节 中枢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1089第 2 章 神经内分泌与稳态 1092第一节 神经体液整合作用 1092第二节 从神经分泌到肽能神经元 1096第三节 脑是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1102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反应与其他神经反应及行为的整合 1105第五节 内环境稳态与节律性活动 1109第六节 总结 1112第 3 章 神经免疫调节 1114第一节 神经免疫调节的途径 1114第二节 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及其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1119第三节 神经活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123第四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126第 4 章 神经元调制 1131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元调制 1132第二节 突触外区 GABAA 受体介导的张力性抑制及神经甾体 1135第三节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化学敏感性与直接神经元调制 1139第四节 通过代谢型受体的间接神经元调制 1143第五节 甾体激素的快速、非基因组作用及细胞因子与神经元调制 1145第六节 神经元调制的其他话题 1147第 9 篇 高级神经功能第 1 章 学习与记忆 1153第一节 人类记忆研究简史 1153第二节 记忆的分类 1155第三节 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 1156第四节 记忆巩固的分子机制 1162第五节 学习记忆的神经编码机制 1164第六节 总结 1171第 2 章 注意与抉择 1174第一节 注意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 1174第二节 大脑的注意控制网络 1181第三节 抉择的神经机制 1184第四节 总结 1191第 3 章 动机与奖赏 1194第一节 摄食、能量平衡与肥胖 1196第二节 配偶依恋及性活动 1200第三节 药物成瘾与动机奖赏 1202第四节 总结 1207第 4 章 情绪与认知 1209第一节 情绪概论 1209第二节 情绪与知觉注意 1212第三节 情绪与学习记忆 1215第四节 情绪与思维决策 1219第五节 情绪与社会认知 1223第六节 情绪障碍 1226第七节 总结 1229第 5 章 睡眠与觉醒 1232第一节 睡眠_觉醒行为概述 1232第二节 睡眠_觉醒行为的生理调控 1234第三节 睡眠的生理功能 1244第四节 睡眠_觉醒相关疾病 1245第五节 总结 1245第 6 章 共情行为 1248第一节 词源与概念 1248第二节 一般社会性行为和共情行为 1251第三节 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 1252第四节 人类共情的关联脑代表区 1253第五节 镜像神经元 1255第六节 动物共情反应性行为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1258第七节 总结 1261第 7 章 语言 1264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特有功能 1264第二节 语言研究理论基础 1265第三节 婴幼儿的语言习得 1269第四节 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 1273第五节 总结 1278第 8 章 意识科学 1280第一节 意识的本质与科学研究 1280第二节 意识的理论 1281第三节 大脑意识下信息处理的能力 1282第四节 意识的神经单元:以左右大脑半球为例 1285第五节 自我意识 1286第六节 意识状态检测及临床应用 1289第七节 意识与自由意志 1292第八节 总结 1293第 9 章 计算神经科学导论 1295第一节 引言 1295第二节 单个突触和神经元的适应性计算 1297第三节 耦合神经元与脑的节律 1299第四节 “认知型”神经网络 1303第五节 大尺度脑系统和功能 1308第六节 计算神经医学 1309第七节 总结 1313第 10 篇 脑重大疾病第 1 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1317第一节 引言 1317第二节 多发性硬化 1319第三节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1331第四节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1338第五节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 G 抗体相关疾病 1340第 2 章 卒中 1344第一节 卒中的病因 1345第二节 卒中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 1346第三节 遗传病所致的卒中 1351第四节 动物模型 1356第五节 卒中危险因素及一级预防 1360第六节 辅助检查 1362第七节 临床表现 1368第八节 治疗 1370第九节 研究展望 1373第 3 章 癫痫 1376第一节 癫痫发作分类研究及未来趋势 1376第二节 癫痫发作神经电生理基础 1380第三节 癫痫发生的遗传学基础 1383第四节 免疫性癫痫进展及其基础研究 1388第五节 抗癫痫药物研究进展 1391第 4 章 神经遗传病 1398第一节 引言 1398第二节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1399第三节 腓骨肌萎缩症 1401第四节 脆性 X 综合征和脆性 X 相关震颤_共济失调综合征 1403第五节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1405第六节 肝豆状核变性 1411第七节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1412第八节 肌萎缩侧索硬化 1413第九节 亨廷顿舞蹈病 1416第十节 线粒体脑肌病 1418第 5 章 帕金森病 1423第一节 帕金森病的病因学 1424第二节 帕金森病的病理学 1427第三节 帕金森病的症状学 1428第四节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1431第五节 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学 1435第六节 帕金森病的实验性动物模型的制备 1439第七节 帕金森病的治疗学 1442第八节 帕金森病研究的展望 1445第 6 章 阿尔茨海默病 1448第一节 引言 1448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1449第三节 阿尔茨海默病实验模型及其特性 1464第四节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治疗 1467第五节 总结 1470第 7 章 抑郁症 1472第一节 概述及流行病学简述 1472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473第三节 动物模型 1481第四节 临床表现 1483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486第六节 治疗与预后 1487第 8 章 精神分裂症 1490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 1490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治疗与预后 1493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特殊表型和体征 1495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1496第五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 1498第六节 精神疾病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1499第七节 代表性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 1504第 9 章 药物依赖与成瘾 1508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概念、分类及表现特征 1508第二节 影响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的因素 1511第三节 依赖性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成瘾的关系 1513第四节 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1515第五节 药物成瘾的治疗 1525第 10 章 孤独症谱系障碍 1529第一节 临床表现和共患病 1530第二节 病因学 1534第三节 神经生物学机制 1541第四节 干预和治疗策略 1543第五节 总结和展望 1546第 11 篇 神经调控第 1 章 脑深部电刺激 1551第一节 脑深部电刺激靶点的解剖与神经电刺激的基本原理 1552第二节 脑深部电刺激的作用机制 1553第三节 脑深部电刺激与运动障碍病 1557第四节 脑深部电刺激与其他功能性脑病 1562第 2 章 经颅磁刺激 1566第一节 经颅磁刺激的发展历史及基本原理 1566第二节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567第三节 经颅磁刺激的应用前景 1571第 3 章 经颅直流电刺激 1580第一节 经颅直流电刺激及其发展史 1580第二节 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原理 1581第三节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参数及操作 1582第四节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1584第 4 章 脊髓电刺激 1590第一节 脊髓电刺激的概述 1590第二节 脊髓电刺激镇痛的机制 1591第三节 脊髓电刺激技术 1594第四节 脊髓电刺激的临床应用 1600第 5 章 迷走神经刺激 1604第一节 迷走神经刺激的发展历史 1604第二节 迷走神经刺激与药物难治性癫痫 1605第三节 迷走神经刺激与顽固性抑郁 1607第四节 迷走神经刺激在其他疾病的应用研究 1610第五节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 1615第 6 章 针刺疗法 1619第一节 针刺镇痛 1619第二节 针刺干预药物成瘾 1631第 12 篇 类脑智能第 1 章 类脑模型与算法 1641第一节 引言 1641第二节 类脑视觉模型 1644第三节 类脑听觉模型 1651第四节 类脑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1655第五节 类脑认知计算模型 1659第六节 生物神经系统仿真软件 1664第 2 章 类脑器件与芯片 1668第一节 引言 1668第二节 人工突触 1669第三节 人工神经元 1673第四节 类脑感知芯片 1686第 3 章 类脑计算系统 1689第一节 引言 1689第二节 类脑计算系统结构 1689第三节 类脑计算系统软件 1696第四节 类脑计算编程语言与应用开发 1700第五节 典型类脑计算系统 1704第 4 章 脑机智能 1710第一节 脑机智能的概念 1711第二节 脑机智能中的信息交互 1712第三节 脑机智能的计算模型与实现机制 1718第四节 标志性侵入式脑机智能系统 1721第五节 标志性非侵入式脑机智能系统 1726索引 i
基本信息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 | 9787565927256 |
条码 | 9787565927256 |
编者 | 韩济生 |
译者 | -- |
出版年月 | 2022-10-01 00:00:00.0 |
开本 | 16开 |
装帧 | 精装 |
页数 | 1816 |
字数 | 3670000 |
版次 | 4 |
印次 | 1 |
纸张 | 一般胶版纸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