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中考 高考 考试 开卷17
服务电话 024-23945002/96192
 

农作物重大流行性病害监测预警与区域性控制技术

编号:
wx1203883625
销售价:
¥346.26
(市场价: ¥398.00)
赠送积分:
346
数量:
   
商品介绍

本书围绕影响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安全的重大流行性病害监测预警和区域性控制技术展开,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病原卵菌、病原真菌、病原细菌和虫传病毒四大门类10种病原类群的生物学及其致病流行因素,病原检测、病原菌毒素检测、病菌孢子捕捉和抗药性监测的原理及技术,气传性大区流行型病害、本地菌源互作型/气候型病害、本地菌源系统侵染型病害、迁飞性害虫传播的病毒病、检疫性病害五大类型流行性病害的监测与预报技术,基于遥感、图像识别和数值化预测模型的流行性病害信息化监测预警技术,抗性品种、农业措施、药剂防治、检疫措施等流行性病害关键防治技术,以及西南、华南和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西北、东北六大农业生态区流行性病害的区域性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等。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使用,书中配有代表性图片158幅,书后附有我国六大粮油作物主产区流行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挂图6幅。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我国农作物重大流行性病害的定义与分类 1
一、植物病害流行学中流行性病害的定义 1
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流行性病害的定义 3
三、流行性病害的分类 4
第二节 我国主要粮油作物重大流行性病害长周期动态 17
一、小麦重大流行性病害 17
二、水稻重大流行性病害 20
三、玉米重大流行性病害 22
四、马铃薯重大流行性病害 23
五、油菜重大流行性病害 25
第二章 流行性病害病原类群与致病因素 27
第一节 病原卵菌 27
一、卵菌分类地位 27
二、卵菌生活史各阶段特征 27
三、病原菌传播扩散方式 31
四、主要致病种类侵染循环 32
五、致病流行影响因素 40
第二节 病原真菌——壶菌 46
一、壶菌分类地位 46
二、壶菌生活史各阶段特征 47
三、病原菌传播扩散方式 51
四、主要致病种类侵染循环 52
五、致病流行影响因素 54
第三节 病原真菌——子囊菌 56
一、子囊菌分类地位 56
二、病原菌生活史各阶段特征 56
三、病原菌传播扩散方式 58
四、主要致病种类侵染循环和流行区划 60
五、致病流行影响因素 66
第四节 病原真菌——担子菌 76
一、担子菌分类地位 76
二、病原菌生活史各阶段特征 77
三、病原菌传播扩散方式 79
四、主要致病种类侵染循环和流行区划 80
五、致病流行影响因素 90
第五节 病原真菌——无性型真菌 102
一、无性型真菌分类地位 102
二、病原菌传播扩散方式 105
三、主要致病种类侵染循环 107
四、致病流行影响因素 112
第六节 病原细菌——黄单胞菌属 117
一、病原菌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117
二、病原菌传播扩散方式 118
三、主要致病种类侵染循环 119
四、致病流行影响因素 122
第七节 病原细菌——欧文氏菌属 126
一、病原菌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126
二、病原菌传播扩散方式 126
三、主要致病种类侵染循环 127
四、致病流行影响因素 131
第八节 病原细菌——食酸菌属 134
一、病原菌形态特征 134
二、病原菌传播扩散方式 134
三、主要致病种类侵染循环 135
四、致病流行影响因素 138
第九节 病原细菌——韧皮部杆菌属 141
一、病原菌形态特征 141
二、病原菌传播扩散方式 141
三、主要致病种类侵染循环 142
四、致病流行影响因素 144
第十节 虫传病毒 148
一、虫传病毒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148
二、传播介体种类及传毒参数 150
三、主要致病种类侵染循环 151
四、致病流行影响因素 156
第三章 流行性病害病原检测与监测技术 161
第一节 病原检测技术 161
一、基于核酸/蛋白的分子检测技术 161
二、植物病原真菌实时定量 PCR 检测 165
三、细菌专化性PCR检测 169
四、病毒ELISA检测技术 174
第二节 病原菌毒素检测技术 179
一、病原菌毒素分类概述 179
二、重要病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 196
第三节 病菌孢子捕捉技术 204
一、病菌孢子捕捉设备的工作原理 204
二、病菌孢子捕捉技术的发展 204
三、重要病菌孢子捕捉技术应用案例 208
第四节 病菌抗药性监测技术 210
一、病菌抗药性监测体系 210
二、病菌抗药性监测方法 211
三、农作物病害抗药性动态变化情况 213
第四章 流行性病害调查监测与预报技术 216
第一节 气传性大区流行型病害 216
一、监测预报的关注要素 216
二、田间调查要素 218
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219
四、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方法 220
五、预测方法 223
第二节 本地菌源互作型 / 气候型病害 224
一、监测预报的关注要素 225
二、田间调查要素 232
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238
四、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方法 239
五、预测方法 243
第三节 本地菌源系统侵染型病害 246
一、监测预报的关注要素 246
二、田间调查要素 250
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251
四、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方法 252
五、预测方法 253
第四节 迁飞性害虫传播的病毒病 254
一、监测预报的关注要素 255
二、田间调查要素 261
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265
四、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方法 266
五、预测方法 272
第五节 检疫性病害 274
一、水稻白叶枯病 274
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277
三、大豆疫病 279
四、梨火疫病 282
五、柑橘黄龙病 284
六、瓜类果斑病 287
第五章 流行性病害信息化监测预警技术 290
第一节 病害遥感监测技术 290
一、遥感监测定义 290
二、遥感监测类型 291
三、遥感监测平台 293
四、遥感监测应用案例 295
第二节 农作物病害图像识别技术 296
一、农作物病害图像识别的背景与意义 296
二、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病害识别研究 296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病害图像识别技术 302
四、病害自动识别技术应用案例 316
五、病害自动识别技术展望 323
第三节 基于气象适宜度的马铃薯晚疫病实时监测预警技术 324
一、基于气象适宜度的CARAH预测模型 324
二、基于CARAH模型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 326
三、基于CARAH模型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推广应用情况 331
四、CARAH模型预警技术应用展望 334
第四节 基于HYSPLIT模型的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监测预警技术 335
一、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气传特点 335
二、我国小麦条锈病远程传播与定量流行学研究 339
三、HYSPLIT模型系统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340
第五节 基于区域生态型的水稻重大病害监测预警开放平台 353
一、开发基于区域生态型的监测预警平台的实践需求 354
二、基于区域生态型的监测预警平台的开发目标与基本架构 355
三、以西南地区稻瘟病为例进行区域生态型预测模型开发 357
四、构建基于区域生态型的监测预警开放平台 367
五、利用基于区域生态型的监测预警平台定制预测模型 372
六、基于区域生态型的监测预警平台应用展望 375
第六章 流行性病害关键防治技术 377
第一节 抗性品种 377
一、抗性品种防治病害的基本理论 377
二、利用抗性品种控制病害的典型案例 381
三、植物免疫诱抗的原理与应用 400
第二节 农业措施 403
一、种植制度 403
二、田间管理 407
第三节 药剂防治 409
一、杀菌剂的主要类型和作用机制 409
二、杀菌剂的科学使用 414
三、重要作物病害杀菌剂使用技术 416
第四节 检疫措施 421
一、产地检疫 421
二、调运检疫 423
三、隔离检疫 424
四、应急处置 426
五、综合治理 426
第七章 流行性病害区域性绿色高效防控技术集成模式 433
第一节 区域性防控技术集成的指导思想与关口前移策略 433
一、病害菌源监测预警 433
二、病害源头基地治理 435
三、病害预防技术 435
四、病害早期控制 437
第二节 我国六大农业生态区流行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应用 437
一、西南稻麦、稻油轮作区流行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应用 437
二、华南和江南双季稻区流行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应用 447
三、 长江中下游稻麦、稻油种植区流行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应用 456
四、黄淮海小麦玉米轮作区流行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应用 464
五、西北小麦马铃薯种植区流行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应用 469
六、东北水稻玉米单作区流行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应用 473
参考文献480
附录 我国六大粮油作物主产区流行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挂图 536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824714
条码 9787030824714
编者 曾娟 著
译者
出版年月 2025-08-01 00:00:00.0
开本 其他
装帧 平装
页数 568
字数 800000
版次 1
印次
纸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发表商品评论]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 [发表商品咨询]